归零:台湾核电消亡史

能源圈
关注

2025年5月18日零点,台湾最后一座核电机组停机。随着核三厂的停机退役,台湾也进入“核电归零”时代。

台湾的能源供给始终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博弈。这座岛屿缺乏自产能源,97%的燃料依赖进口,而核电曾被视为兼顾稳定与低碳的“救星”。然而,从辉煌到争议,再到如今的进退两难,核电的起伏恰与台湾几次电力危机同频共振,成为能源转型浪潮中最被关注的议题。

兴盛

20世纪60年代,台湾工业快速发展,为了响应大幅增加的用电量,火力发电厂曾被推到台前。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重创全球经济,为确保电力稳定供应,岛内决定改采能源多元化政策,开始发展核能发电。

1978年,金山核电站(台湾第一核能发电厂)投入商转,随后核二厂、核三厂陆续建成并分别于1983年和1985年投入使用。根据MacroMicro数据显示,核电对全台贡献量最大时期高达52.41%(1985年),当月发电量275.46千瓦小时,成为基载电力的核心。低廉的电价、稳定的供应,以及较低的碳排放,让核电被视为经济成长的“隐形推手”。

从70年代开始,台湾的核相关产业发展极快,无论是核设备制造,核材料研究,以及核电站技术服务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台湾的GDP从1970年的57. 35亿增长到1989年的1515.80亿 ,台湾核电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多年以来,台湾的核设备出口额每年都在800-900亿美元之间,在台湾市场的销售也达到了近400亿新台币。可以说,核相关产业已成为台湾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此外,占台湾GDP6.8%,总出口的近 40%,并帮助产生了近 1000 亿美元贸易顺差(2022年数据)的半导体产业依赖24小时稳定供电,核电低价基载电力直接降低台积电等企业生产成本,创造了无数难以计算的隐形收益。

震荡

然而,核电的荣景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开始动摇。

全球反核声浪高涨,台湾环保团体质疑核废料处理与电厂安全性,社会分歧逐渐加深。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受到地震和海啸影响而发生泄漏,这再度在台湾岛内引发了第四核电厂存废的争议。政治角力、预算暴增、工程问题与安全讨论几相纠葛,早在1980年就提出修建计划的“核四厂”(又称龙门发电厂)先后经历了四次停建停工风波后,最终于2015年7月1日正式封存,成为台湾核电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016年,“非核家园”政策落地,设定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20%的目标,并逐步淘汰核电。

根据台电和经济部能源署的统计数据,台湾核能发电在1985年达到历史最高峰,当年核电发电量为275.46亿度,占全台总发电量的52.41%。此后,核电占比逐年下降,至2024年降至4.66%。据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岛内燃气发电占比46%、燃煤34%,加上少许燃油,火力发电占岛内发电量超过八成,核电则是3.4%,可再生能源仅14.6%。

危机

核电的退场已让电力系统承受巨大压力,其它绿色能源却无力支撑起庞大的供电责任。  

“核四厂”封存10年以来,大小停电事故不计其数,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更引发民众无数的怨怼。最著名的一次质问,便是“宁可‘为爱发电’,也要拒绝用核电”。

事实上,就算用爱发电,台湾的电力也陷入了一种危机四伏的状态。

2017年极为轰动的“815大停电”先行敲响警钟——中油供气系统人为失误导致大潭电厂6部机组大跳机,全台瞬间陷入黑暗,影响共计668万户。这场危机暴露了过度依赖天然气的风险。2021年后,区域性限电频传。

光是2021年、2022年两年间,台湾就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停电事件,分别是2021年5月13日兴达发电厂停机事故、5月17日兴达发电厂一号机故障、12月12日万隆变电所爆炸及2022年3月1日台湾新竹科学园区的跳电事故、3月3日的兴达电厂南机组跳闸事故。

台湾的电力危机如此频发的症结何在?

2016年以来,由于核电反复关停,导致台湾每年的电力供应增长率有正有负,累积下来,电量储存较低。

而根据台湾经济能源部门发布的《2021年度全台电力公司资源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台湾的发电量为2909亿度,其中气电占比37.2%,煤电占比44.3%,核电占比9.6%,绿电占比6%。

其中,天然气和煤炭两种火力发电占比达到81.5%,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升。风光发电的间歇性使电网调度更加困难,在储备电源不足的情况下,关停核电后,近10%的缺口没有办法弥补,停电成为台湾的常态。

破局

面对着“无核”后加剧的电力供应压力,台湾该如何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

据台电发布的发电成本数据,今年1月至3月,中国台湾地区核电发电成本为1.76新台币/度,明显低于气电的3.05新台币/度、煤电的2.64新台币/度、风电的2.4新台币/度和太阳能发电的4.67新台币/度。

从能源成本角度考量,相较于核电,“气电”或“绿电”都更为昂贵,无论以何者取代核电,每年均需增加新台币上千亿元的电力成本。

再者在基建角度看,依当局规划,填补无碳电力缺口的“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应于2025年达15.2%、次年达20%。然而,光电、风电两大“再生能源”主力的装机容量扩增均滞后,今年难以达标。此外,今年拟启用的多座大型燃气机组,部分仍处于运转测试阶段,部分建设未见明显进展,能否顺利、稳定供电让人存疑。

台湾的能源困境,本质上是“理想”与“现实”的拉锯。台湾能源资源十分匮乏,石油、煤炭全部依赖进口。完全依赖再生能源与天然气,不仅受制于国际燃料价格波动,更面临电网稳定性的挑战。若要避免电力危机成为常态,或许需要更务实的策略——比如评估核电角色,加速储能进程,以及,多元能源布局。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考虑现有核电厂延役,或重启核四评估,以填补基载电力缺口。放眼全球视野,根据世界核能协会(WNA)发布的《2024年世界核电厂运行实绩报告》(World Nuclear Performance Report 2024),美国密歇根州帕利塞兹核电站(PWR,857兆瓦)、韩国水电核电公司(KHNP)以及捷克杜科瓦尼核电厂3号机组( VVER-440)都提供了机组延寿案例。

储能系统能够在风光发电过剩时储存多余电能,在发电不足时释放电能,有效平衡电力供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升级智能电网,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分析和调控,增强电网的灵活性和韧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变化。

发展氢能、地热等新兴能源技术,在能源技术、资源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降低对单一能源的依赖风险,增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台湾的能源未来,不能仅靠政治口号,而需在安全、环保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若继续在“非核”与“缺电”间摇摆,恐将让整个社会付出更高代价。

       原文标题 : 归零:台湾核电消亡史

声明: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侵权投诉

下载OFweek,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

还不是OFweek会员,马上注册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
长按图片进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