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力市场化改革加速的当下,江苏电力现货市场成为行业焦点。价格如何形成直接关系到咱们新能源从业者的收益与市场策略。今天我们讲一下江苏电力现货价格的“定价密码”。
一、价格由谁决定?四大关键因素
1. 用电高峰决定“价格天花板”
夏天空调一开、冬天暖气一供,全省用电负荷暴增。这时候如果发电供应跟不上,价格立马飙升。比如去年7月连续高温,某时段江南地区电价直接涨了50%,原因就是需求太猛,发电企业“供不应求”。
2. 发电成本是“价格底线”
煤价、天然气价格涨了,火电成本上去了,发电企业自然要报高价。咱们新能源项目也一样,光伏板、风机的运维成本,储能系统的投入,都会影响你的报价策略。成本算不准,很可能白干一场。
3. 同行竞争“拼报价”
市场就这么大,你报低价抢份额,我赌高价博利润。比如某风电项目,为了拿下更多发电指标,特意比周边项目报价低0.03元/度。但也要小心恶意压价,破坏市场生态。
4. 政策调控“稳大局”
国家鼓励新能源消纳,江苏就给风电、光伏优先上网权,还可能有补贴。这不仅能让你的电更好卖,还能间接影响火电的定价——毕竟新能源多了,火电就得降价竞争。
二、价格怎么算出来?三个核心流程1. 日前市场:提前一天“算总账”
每天下午,发电企业要报出第二天每个15分钟的发电量和价格。市场运营方综合考虑全省用电预测、电网安全、各企业报价,算出每个区域(江南、江北)的电价。比如算出明天上午10点,江北区域电价0.5元/度,所有中标企业都按这个价结算。
2. 实时市场:当天动态“调偏差”
计划赶不上变化!如果突然有火电机组故障停机,或者天气变化导致风电出力波动,实时市场就启动。发电企业重新报价,市场方重新算电价,和日前市场的差价多退少补。去年某光伏电站就因为实时市场电价上涨,当天多赚了20%的收益。
3. 分区定价:南北价格“不一样”
江苏分江南、江北两个区定价。江南工厂多、人口密,用电需求大,价格普遍比江北高。比如某时段江南电价0.6元/度,江北可能只有0.55元/度。这就要求咱们根据区域特性调整发电计划。
三、特殊机制:防止有人“乱抬价”
江苏专门设置了“三寡头调价机制”。如果有3家企业报价太高,把区域电价拉高30元/兆瓦时以上,而且超过燃煤基准价,就会启动这个机制:先剔除报价最高的企业重新算价,如果价格还高,就继续剔除第二高、第三高的企业,直到价格合理。这能有效避免个别企业恶意炒高电价。
四、最终结算:钱怎么到账?
发电侧结算价 = 电能量价格 + 输配电费 + 辅助服务费(比如调峰、调频费用) + 成本补偿。市场实行“日清月结”:每天算一次账,月底统一结算。而且分三笔钱结算:
日前偏差:日前市场电量和中长期合同的差价实时偏差:实际发电量和日前、中长期合同的差价分区差价:不同区域电价的差额给新能源从业者的3条建议紧盯供需变化:每天关注天气预报、工业用电数据,提前预判价格走势。算准成本账:把设备折旧、运维费用、融资成本都算进去,别做亏本买卖。用好分区策略:根据江南、江北电价差异,灵活调整发电时段和电量分配。
江苏电力现货市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搞懂价格形成机制,就能在市场里游刃有余!你在实际交易中遇到过哪些定价难题?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原文标题 : 江苏电力现货市场价格怎么定?新能源人必须知道的4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