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锐
编辑 | 杨锐
排版校对 | 甘惠淇
最近《人民日报》发了一篇文章,专门谈如何看待“负电价”。
卖电还要倒交钱,这是什么情况?
这是因为经济大省浙江,居然出现了负电价。
据媒体报道,1月份有几天,浙江电力现货市场一度电的价格是-0.2元,啥意思呢?就是发电企业想把自己的电卖出去,一度电要倒交0.2元,纯属亏本做生意。
有人就奇怪了,倒贴钱做买卖不是傻吗?不卖不就行了。
实际上,负电价不等于负电费。
对于这种情况,国家能源局相关司局负责人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就说了,在我国电力市场,包含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等,现货市场的价格机制是的“能涨能降”,依托分时价格信号动态反映供需。
一般来说,现货市场短时出现负电价,在综合中长期市场、新能源补贴及煤电容量电价等因素后,仍会以正电价结算,不会出现“付费发电”。
举个例子,在供给方面,浙江1月份以晴好天气为主,依靠太阳的光伏,依靠风力的风电这些新能源发电就多;而需求方面,春节假期工厂开工少,用电也就少,加上气温回升、取暖用电下降,供需不平衡之下就导致个别时段电力供大于求,于是就出现了短时间的负电价。
也就是说,所谓负电价,更多的是电力现货市场里短期出现的现象,且并不固定。
而且,就像股票交易有跌停板限制一样,电力现货价格也有最低价格限定,不会无限跌下去。
2024年12月,浙江出台了一个《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运行方案》,其中对电力现货市场申报价格是有下限要求的,最低就是-0.2元,不能再低了。
那又有人会问,就算是短时间出现了负电价,出现多了,发电企业还是倒贴钱做买卖,这不是傻吗?
的确,不光浙江,山西、山东、广东、甘肃等地负电价的问题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山东在2022年有176天的电价小于每度电0元,其中共有135天出现-0.08元的负电价。2023年又出现了36次负电价。
不过,光算频次不算总时间是不对的,只看跌不看涨也是不对的。
浙江2024年5月1日转入长周期结算试运行至今,负电价时段占比不到2.5%。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韩放也表示,在一天或几天中,负电价仅占较少时段,而且,电力现货市场中,不仅有短时负电价,也有短时高电价。
除此之外,还有个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出现负电价的现货市场,在总的交易电量里其实占比还不太大,一般在10%以内,因此对发电企业来说,总体收益影响还有限。
以浙江为例,新能源90%的发电量按照0.4153元/千瓦时结算,仅10%参与现货市场,即便出现负电价,结算价格仍可覆盖发电成本。再比如山东电费结算由“中长期+现货+容量补偿”组成,现货交易实行“日清月结”,按月度周期有80%以上为中长期合同,负电价对结算电价影响较小。
不卖不就行了吗?
不卖还挺难的,你不卖就要储存起来,储能成本可不低。
目前,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等可以存储部分电能,但储存量有限且成本相对较高。当用电负荷极低时,机组出力已降至最低,减少出力或者储存电能成本较大,可能导致现货市场出现负电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原因就是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这些新能源的大发展。
中国在2020年底提出“双碳”目标,当时新能源装机是5.3亿千瓦,四年之后已经达到了14.1亿千瓦,4年间新能源装机净增8.8亿千瓦,新能源在全部电力装机中的占比达到了42%。
但问题就是,前端是发电了,可电网现在容纳不了这么多新能源。
原因很简单,新能源的边际成本低,但是系统成本高,它无法独立实现24小时灵活可调供电,但是电网是需要稳定输出的,所以就需要给新能源配备庞大的系统调节资源,比如火电、储能等等,这个成本是很高的。
现在电力不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所以很多省也在竞相下调新能源保障性收购的小时数,减少财政的压力,现在有的风电场基本不运行,因为亏得太厉害。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韩放总结一句话:负电价的本质是电力系统短时间内调节能力有限。
而现在最关键的是,新能源的“新手保护期”要结束了。
标志性的文件就是2025年1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了一个重要通知,提出“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也就是说未来新能源发的电,都要竞价上网了。
韩放在回答《人民日报》提问时就判断说,从短期看,新能源装机规模迅速扩大,对系统灵活性的要求提高,尤其随着更多省份的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负电价有可能会更频繁出现。
总之一句话,零电价、负电价以后会越来越常见。
那么,发电企业该怎么办?
对此,国家能源局相关司局负责人提了几条意见:
第一,科学确定存量与增量项目机制电量电价,保持存量项目平稳运营的同时,通过市场化方式确定增量项目的机制电价,让企业能够有合理稳定的预期。
第二,优化电力系统调节能力,进一步发挥虚拟电厂、新型储能、氢能等调节作用。
第三,加强省与省之间电力的互通有无,降低某一省份内现货市场负电价的频次。
第四,加强监测和预警,实时监测负电价发生频次与持续时间,科学研判市场风险,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而对新能源运营企业,韩放建议,要通过技术创新、精准预测发电出力等举措,降低发电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在项目前期做好投资决策,优选项目类型、建设地点以及装机规模,降低投资风险和运营难度。
总之,这对用电企业和居民来说可能是个好消息,因为电价可能下降,但是对之前轰轰烈烈,过惯了“躺着挣钱”日子的新能源运营企业来说,就难了。
原文标题 : 解读|卖电还要倒交钱?《人民日报》发文谈负电价,什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