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杨锐
排版校对 | 甘惠淇
01
“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目标,在2030年之前,太阳能和风能总装机容量将会达到1200GW,截至今年7月份,中国提前6年实现了这个目标。由于中国新能源发展超过预期,中国是否可以进一步提升2030年的目标?”
8月29日,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道。
面对这一问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掷地有声有声地回答道:“中国要实现碳达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5%左右,还需要继续推动风电光伏大规模高质量发展。”
一周前的8月23日,同样是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1亿千瓦,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7.4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约4.7亿千瓦。风电、太阳能装机合计达到12.1亿千瓦。
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发言中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到2030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彼时的2020年,全国的风电、太阳能装机分别为2.8亿千瓦和2.5亿千瓦,总装机约5.3亿千瓦。
也就是说,我国仅仅用了大约三年半,提前约六年半实现2030年风电、太阳能总发电装机达到12亿千瓦的承诺。
从5.3亿千瓦增长至12.1亿千瓦,三年半新增装机6.8亿千瓦,风光装机平均年增装机近2亿千瓦。
其中,风电装机从2020年底的2.8亿千瓦增长至2024年7月的4.7亿千瓦,增长1.9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从2020年底的2.5亿千瓦增长至2024年7月的7.4亿千瓦,增长4.9亿千瓦。
风光装机目标的超前完成,意味着新能源发展来到了又一转折点。与之相反,煤电再度被按下“减速键”。
为达成“双碳”目标,近年来我国严格控制煤电项目,煤电核准审批逐渐收紧。特别是2021年以来,受环境保护要求、产能过剩以及煤价过高等因素影响,煤电装机增速显著放缓。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煤电装机。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风电和光伏合计装机达11.8亿千瓦,中国的煤电装机约11.7亿千瓦,分别占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的38.41%、38.08%。新能源发电装机持续成为中国新增装机主体。
这样一来,我国的电力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风电和太阳能加起来仅占总装机量的四分之一,而现在接近四成。这在中国电力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另一方面,我国风光装机增长也远快于美欧。
数据显示,2020-2023年期间,我国风电装机增幅高达110.1%,远高于全球63.3%的平均水平,美欧增幅分别为42.6%、32.0%,均低于全球平均增幅。
“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高质量跃升发展,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供应、推动清洁低碳转型、促进全球新能源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引领者和推动者。”李创军在前述发布会上表示。
02
12亿千瓦风光装机目标已达成,但下一步的挑战也随之出现。
首先,风电、光伏装机比例跨越式提高之后,新能源消纳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尤其在装机比例较高、主要外送为主的西北省份,保障95%的消纳红线越来越困难。
而如果未来年均继续新增2亿千瓦的风电、光伏装机将对系统消纳和安全可靠运行提出严峻挑战。根据公开信息显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江西在内的多个省份公布了光伏消纳空间预警。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70个县出现低压承载力红色区域,分布式光伏接入受限。
其次,由于新能源靠天吃饭的特性,其发电利用率不高,风电、太阳能装机的增长与发电量的增长并不同步。
据中电联发布的《2023-2024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23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设备中,并网风电利用小时数2225小时,并网太阳能发电利用小时数1286小时,都明显低于煤电的4685小时、核电的7670小时和常规水电的3423小时。并且由于自然天气“极热无风、极寒无光”的特点,在电力需求负荷的峰值,往往是新能源无法出力发电的时候。
第三,电力传输也是一大挑战。
目前,全国的新能源主要建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远离东部负荷中心。全国电力装机已经超过31亿千瓦,峰值负荷超过14亿千瓦,因此尽管31亿千瓦的装机远大于峰值负荷,但新能源装机比例扩大之后带来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导致供应和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错配,无法每时每刻都能确保所有地区的电力供应。总体紧平衡,部分地区形势偏紧,是这两年电力供需形势的常态。
因此,如何加快将拥有大型风光基地的北部与西北省区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输送到位于中部与东南部的用电大省,是摆在眼前的一大困难。
最后,在风光的持续高渗透率下,整个电力系统或将进入“电量过剩,电力短缺”的状态,变革压力已至临界点,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已迫在眉睫。
不过,今年以来,主管部门正在试图引导行业多方面来应对新的难题。
2024年5月底,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规划了一批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提出加强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提高新能源并网性能,加强电网资源配置能力,发挥电力市场机制作用,资源较好地区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可放宽至90%。
7月底,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提出了“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基本原则,计划在未来3年开展9项专项行动,其中与新能源发展直接相关的包括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智能化调度体系建设行动、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行动、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行动和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希望以此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消纳、配置、调控能力。
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并明确意见提出33项系列目标,还设定了具体目标: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相较2023年年底要提升7.1个百分点;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较2023年年底增长140%;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要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此次发布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则进一步全面阐述了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取得的成就、当前战略及未来方向。
在前述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就“能源转型将强化哪些能力建设”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做好深化能源改革、强化能源监管等工作。
其中,通过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持续扩大电力现货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培育绿电绿证市场。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推动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同时,要加强能源重大规划、清洁能源项目实施情况监管,持续加大可再生能源消纳、调节性电源建设运营等方面的监管力度,确保能源转型重大政策能够落地见效。加强市场交易、价格机制、信息披露等监管力度,确保新能源参与市场的规则能够有效执行。
上述《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也提到,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省、区域、省间交易高效协同,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交易有机衔接。组建电力交易中心、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和煤炭交易中心,搭建公开透明、功能完善的能源交易平台。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由2016年的17%提高到2023年的61.4%,2023年风电光伏市场化交易电量占风电光伏总发电量的47%,有力促进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白皮书指出,中国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能源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加速向主体能源迈进,新型电力系统为能源转型提供坚强支撑,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全面建成,能源利用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支撑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原文标题 : 风光装机提前六年半实现承诺,下一步如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