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召开,提出要依托互联网发展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首入能源战略,泛在物联网发展重在创新模式。在市场化改革方面应该放宽油气勘探开发和油气管网、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储气调峰设施投资建设以及配售电业务市场准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缩短企业获得电力的时间。
这并不是国家层面第一次提到要依托互联网发展能源。早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从那时起,“互联网+能源”已在能源行业中生根发芽。2017年,国家首批能源互联网示范的文件正式发布,共批准启动了55个示范项目。随后,能源行业巨头也明确了能源互联网的战略目标,如国家电网公司在2018年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卓越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
为什么要发展能源互联网?
当前,人类面对的是能源变革的时代。自从1965年以来,全球能源煤炭占比从50%左右下降到2018年的17%,非化石能源占比从不到10%提高了22%。清洁化和低碳化已成为全球能源发展的大趋势。2004年以来,全球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了4倍多,风光发电增长了近30倍,风电和光伏装机占到全球新增发电装机容量70%,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新增能源供应的主要力量。
能源互联网的基本内涵,就是用互联网的思维解决能源变革问题。能源互联网一方面提倡源侧分散式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接入,统筹用户侧能源产消者,实现能源的双向流动与开源创造;另一方面,通过能源“硬技术”突破和“软机制”设计,实现能源系统全生命周期的“能效提升”。
能源互联网是推动我国能源革命重要战略支撑,对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升能源综合效率、推动能源市场开放和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能源国际合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理念、先进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正在推动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蓬勃兴起。
在能源消费革命层面,能源互联网创新用能方式,将带动更加便捷、经济、普惠的用户服务,引导消费者用能行为和绿色消费方式,并倒逼生产者提供更公平、更丰富、更优质的能源服务。
在能源生产革命层面,能源互联网可提升传统能源系统效率,对接能源生产与消费侧,打通原有信息孤岛,推动能源系统更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
在能源技术层面,能源互联网推动技术革命,带动巨大的产业机遇;同时,能源互联互通后带来新的应用场景,创造新的产业需求,推动能源贸易、能源金融、能源大数据、能源区块链等新业务、新模式的发展。
在能源体制革命层面,能源互联网通过系统性的变革和对接市场需求,呼应当前电力、油气等体制改革,推动市场化改革进程。
在国际合作层面,能源项目是我国“走出去”的优势项目,借助互联网思维,未来我国对外能源合作可大幅降低投资、运行、维护成本,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更具竞争力。
能源互联网能解决什么问题?
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耗已是全球各国达成的共识,这也是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能源互联网最终是为了实现能源综合利用,建设现代化的高效清洁、经济安全的能源体系。
全球清洁能源资源与电力需求分布不均衡,风电、太阳能发电具有的随机性、波动性决定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清洁能源全球优化配置的必要性。
据测算,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全球陆上风电、光伏发电的竞争力将在2025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到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过70%,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总装机比重超过80%。未来,全球电网互联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从小功率交换、余缺互济为主,向大容量输电、大型能源基地向负荷中心直送直供转变。
通过积极采用能源互联网技术,可以直接降低直燃煤和交通耗油的消费量,使终端能源中的非电比例下降。同时,还有助于大力发展低碳电力,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增长的需求,又能解决能源低碳化问题。
目前我国仍属煤炭消耗大国,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问题仍然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重大阻碍。能源互联网囊括多种能源形式,如果以电、气、地热或工业余热等能源代替直燃煤(特别是散烧煤),可以大幅度提高终端能源中电力的比例,降低直燃煤的消耗。既利于提高能效,又能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
此外,针对能源交通,能源互联网可加速发展电替代、氢替代、太阳能替代、生物燃料替代进程,逐步降低交通耗油,大幅降低非可再生能源在交通上的能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业内专家预计,到2020年,能源互联网能使我国终端能源中电力的占比从目前的20%,上升到25%,甚至更高。